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1年12月31日2022年6月30日,归属于三讯集团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6200万元300万元-3440万元;但相应的“归属于非控股权益的净利润”却大幅增长,分别达到1324万元2559万元和6560万元。
10月14日,滁州三讯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变更工商登记信息。大股东由安徽三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上海元耀和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由变更为石。变更后,上海元耀和持有86%的股份,钱坤的安徽三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仅间接持有14%的股份。
10月13日,上海三叉投资有限公司将上海三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100%股权转让给上海元耀和;10月12日,上海三寻酒店管理有限公司100%股权也被转让,接盘方也是上海元耀和。
至此,上海元耀和已经接管了三讯投资集团旗下的三家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10月20日,三叉集团股价上涨44.55%,当日收于0.31港元。但随后两个交易日,三讯集团股价继续下跌,10月24日跌幅达12.28%,收于0.25港元。
实控人新增股权被冻结92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接手三叉集团公司的上海元耀和成立仅4个多月。
今年6月16日,上海元耀和正式成立。法定代表人柯,注册资本1000万元。其经营范围包括建筑工程设计住宅室内装饰及施工。上海元耀和由上海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拥有100%股权,石拥有51%股权,郎拥有49%股权。
转让的上海三毛上海三迅酒店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目前实收资本为0元。
七宝显示,上海三迅酒店唯一的外资是“亳州市三迅酒店管理公司”,注册资金50万元。目前,社保缴费人数为11人。根据三讯集团半年报,酒店业务不在三讯集团资产包之内。
上海三毛的业务规模更小,只有4个社保缴费人。其业务范围涵盖企业管理咨询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开发与转让建筑设计室内装饰与设计房地产经纪等。
频繁转让股权的背后,是三迅集团在房地产行业低迷的情况下面临的资金困境。
今年上半年,三讯集团及其关联公司的合同销售金额约为14.14亿元,同比下降70.6%;已售合同总建筑面积约18.1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6.3%。
此外,9月21日,两份执行通知书冻结了钱坤钱兵的权益总额高达9200万元。其中,被执行人钱兵及其股权被冻结的公司安徽三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已冻结800万元,钱坤被冻结8400万元。冻结期为2022年9月2日至2025年9月1日。
净利润增长乏力,小股东却大赚一笔。
在香港四次IPO之后,2021年7月19日,三叉集团正式在港交所上市,恰逢房地产行业调整期开始。
但即使抛开行业大环境因素,三讯集团自身也面临着上市初期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三叉集团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24亿元31.09亿元和39.46亿元;归属于对应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5762万元4.42亿元3.67亿元。可见净利润的增长并没有和营收同步。
不仅如此,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2021年12月31日和2022年6月30日,三岔集团归属于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6200万元300万元和-3440万元;然而,相应的“净利润亏损”
黄立冲表示,小股交易意味着“小数控股东的权益”在某种程度上既是利润也是债务,有“秀股还债”之嫌。当房企出现资金困难时,会带来潜在风险,但因为没有披露,所以不能直接说是“显股还债”。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企业依赖外部资金的杠杆作用。如果出现债务危机,企业相应的债权会放大。
也就是说,非控股股东权益的快速增长与开发企业引入股权融资加大合作开发等减债控债方式有关。房企的“借贷力”在监管红线下平衡了风险和规模扩张,但“小股东”不可避免地吞噬了房企的利润。
此外,三讯集团股价也一路下跌。去年7月,三讯集团通过上市融资7.8亿港元,开盘首日股价收于4.75港元,总市值31.35亿港元。但去年8月股价创出新高后,一路下跌。目前股价仅0.291港元,市值1.48亿港元。
利润的下滑再次加大了三讯集团的偿债压力。
根据2022年中期业绩报告,三讯集团一年内到期的债务为9.41亿元,两年内到期的债务为2.7亿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三讯集团现金及银行存款(包括受限制现金质押存款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12.92亿元,总负债约为12.11亿元。
从土壤储存结构来看,截至2022年6月30日,三讯集团拥有48个项目的多元化投资组合,包括20个已完成项目27个发展中项目和1个为未来发展而持有的项目。其中,安徽亳州有14个项目,占比超过20%;无锡和蚌埠的项目分别占11.3%和12.7%;只有3个合肥项目和5个南京项目位于强二线城市。
重仓弱仓的三四线城市布局,在目前的市场盘整环境下,是否能如期回款还需要打个问号。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