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思必驰为中低端车型提供无屏版中控,智能收放机整机方案即被五菱宏光MINI采用,作为新型中控台,支持完全语音控制,满足车主导航,音乐,通讯,新闻,天气,电量查询等日常需求。 在主流通用芯片的算法能力基础上,高始兴将麦克风阵列和声学结构设计融合,构建智能听觉感知模组,全链路语音语言交互技术在硬件端集成后,以“云+端”的架构提供场景化人机语音语言交互服务。 简而言之,定制智能化的硬件整机,主要在智能家居领域发挥作用。 针对不同IoT终端,思必驰推出了三大芯片系列——TH,YT,AD。 TH运用于黑白电,投影仪,厨电,灯控面板等;YT系列主要支持对离线交互有需求的智能白电和小家电;AD围绕电视遥控器,投影遥控器,机顶盒子遥控器等做深度定制。 技术定制兵分多路,思必驰手握优质客户,包括海信,华为,美的等。 让高始兴哭笑不得的是,硬件类营收持续增加,盈利状况却表现一般。 原因在于,思必驰的硬件类产品主要依赖ODM/OEM模式生产,采购硬件等支出摊薄利润空间。 从数据上看,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的营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高达63.78%。报告期内,该部分产品毛利率逐年降低,从28.75%跌至19.12%。 这一定程度影响了公司整体毛利率。报告期内,思必驰毛利率分别为72.17%,69.74%与58.15%。 同期,思必驰亏损达2.83亿,2.15亿,3.35亿元,三年累亏超8亿元。 艰难逆袭 三度抵押房产创业的励志故事在前,亏损压不倒高始兴。 在剑桥大学读研期间,高认识了在同校工程系做语音研究的俞凯博士。2007年,二人在剑桥科技园成立了思必驰,主攻语音技术服务。次年,高始兴回国开拓市场,俞则留在剑桥攻读博士后。 最初,高将语音技术应用在对外汉语业务上,以人机对话的形式教外国人学汉语。没钱买语音数据,他只有去外国人聚集的地方,请他们帮忙录音采集。 “期间,我遭遇过无数冷眼和无视,但任何困难都未动摇过我的信心。”他回忆道。 对外汉语市场天花板不高,高始兴转向国内英语教学。彼时,市场对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的技术认知度低,思必驰陷入经营困境。 2011年,苹果上线Siri功能,语音交互市场一时间风光无两。高始兴看到希望,将教育业务剥离,单独成立驰声科技,思必驰则钻研智能硬件。 俞凯在第二年回国,成为上海交大的教授,以学校基础研究支撑公司科研,帮助思必驰实现商业化变现。
“早期我们是拿着锤子找钉子,拼命找客户,让客户把人工智能技术用上去,客户都是半推半就,而且场景有限。” 找钱做研发,思必驰在2012年开始接触资本,完成了上千万A轮融资。 IPO前,思必驰累计完成7轮融资,融资总金额超12亿元,联想,阿里,富士康,联发科,深创投,美的,中信证券等机构均在投资者之列。 IPO前,阿里持股13.22%%,为思必驰最大的机构股东。高始兴,俞凯分别持股11.53%,7.96%,并与达孜积慧,联合创始人林远东签订一致行动协议,高,俞为公司实控人,合计控股36.77%。 按2020年8月思必驰Pre-IPO轮融后估值约45亿元计算,高始兴身价早已超过5个亿。 2021年平安夜,思必驰签下大订单。“两杯扎啤下肚,一杯敬百折不挠不言弃,今天的我们;一杯敬遇到困难依然不言弃,明天的我们。”高始兴在项目群里说。 如今站在上市关口,剑桥学霸勇气不减。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