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晚八点,“双十一”的“先锋号角”已经吹响。
从“光棍节”到全民参与的消费狂欢日,从最初的27个商家到来自全球的29万个品牌,互联网电商大踏步前进,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连续13年创造“神话”。然而,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台补贴活动日益日常化,低价不再是“双十一”的特殊优势,个别商品借“降价”之名偷偷提价的现象让消费者厌烦。
先跌再涨再跌,价格每天都一样。
近日,不少网友发现,天猫销售的手机价格正在悄然上涨,山东的沈女士就是其中之一。沈女士原本打算在天猫的猫店购买OPPO Reno8。为此,她早早把自己珍藏已久的手机放进了购物车,没想到却借机看了一场哑口无言的“好戏”。
10月16日,这款手机售价2099元。10月18日,这款手机价格改为2069元,降价30元。当时沈女士庆幸,再过几天价格肯定还会继续跌,而“双十一”购买是最划算的时候。没想到仅仅过了一天,也就是10月19日,同平台的同款手机价格居然涨到了2469元。10月24日开启“双十一”预售时,价格有些下降,用完平台提供的优惠券后是2299元。虽然比前几天的价格便宜了一点,但还是比10月18日的价格贵了230元。沈女士说,她感觉“被骗了”。
图为某平台同款手机四天价格。
事实上,打着“双十一”旗号的“先涨后跌”“预售多花钱”“虚假发货”等现象早已屡见不鲜,往年也经常有类似情况发声。
原因是欧莱雅在李佳琪等头部主播的直播间公然宣称某款面膜的促销力度“全年最大”,直播间的观众纷纷下单,生怕错过这个“优惠”。但在欧莱雅品牌官方旗舰店的直播中,观众发现同款产品价格更低。很多之前下单的消费者要求品牌对此做出解释,并补差价,但欧莱雅却消极应对,甚至对个别消费者恶语相向。价格变动是正常现象,但欧莱雅品牌前后矛盾的行为实际上已经伤害了消费者。
图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评论。
“预售定金”和“满减”,花式“算法”堪比奥数。
近年来,数字经济充满活力,因内需旺盛而诞生的电子商务行业和电子商务平台蓬勃发展。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低价带来的边际效应在减少,“双十一”价格战渐显疲态。
为了刺激消费,各大平台都使出浑身解数。预售定金,满减账单,品类优惠券....................除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价格“匹配规则”,电商平台还将预售开始时间从上午12点调整为晚上8点。网友戏称自己是“晚八人”,甚至催生了可笑的“晚八文学”。
对于这种铺天盖地的进货方式,有网友吐槽:“去年给的样品还没用完呢!”这种营销方式也引起了部分消费者的嘲讽,认为品牌方“只想薅羊毛和割韭菜,没有促进销售的诚意”。礼品泛滥的背后,是商品生产过剩,商家库存现金流快速回笼的真相。
消协提醒:消费要理性,订购要谨慎。
越来越早的预售时间,越来越复杂的优惠门槛,越来越冗长的下单步骤,以及“先上后下”“预售多花钱”的营销套路,让很多消费者疲惫不堪,购物节引发的纠纷也与日俱增。
去年“双十一”前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向全国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发出《关于规范“双十一”网络促销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旨在规范促销行为,切实维护“双十一”期间网络交易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示》明确指出:提高促销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禁止以“先提价后打折”虚构原价不履行价格承诺等非法手段开展促销活动。
中消协也提醒消费者,不要迷信“双十一”所谓的“价格优势”。购买前,最好提前了解价格走势,做到心中有数。除非是长期跟进的产品,否则不要单纯相信低价宣传,盲目跟风下单。也要警惕“拼单”等花哨的算法,巧妙搭配,避免落入价格陷阱。消费者选购商品要结合实际情况,尽量选择信誉好平台大性价比高的商家。“双十一”促销周期长,活动多。消费者要未雨绸缪,看清规则。购物后,他们应该注意保存凭证以备不时之需。
10月26日,河北省市场监管局发布2022年第三季度全省消费维权情况,发布消费预警,提醒理性消费,不要因为打折而盲目购买。消费者在面对“打折买一送一清仓返券”等促销和打折的诱惑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货比三家。要仔细阅读商场促销活动的具体规则和时间限制,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购买。不要因为打折就盲目购买,做到明明白白,理性消费。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应当注意详细查看商品说明书销售授权证明合格证等相关证明,并当面查验打折商品或者赠品的质量。
发表评论